前言

上一篇 介質混合 是去年年中之前所使用的介質以及混合的狀況. 去年六七月左右我就開始使用一種較新的介質 -- 火山石,  這火山石是多孔且硬質顆粒性介質, 由於這在國內算是較新的介質, 還沒很多人使用的經驗, 所以剛開始買回來用時其實有點疑慮, 怕對植株有不良的影響. 在幾株植株上換介質試使用了一兩個月之後感覺並未有任何不良的影響, 再加上曾聽某花商老闆說過的良好使用經驗, 他也相當推薦使用這介質, 所以唐山石之類的介質雖然還有一大袋沒用完, 但已經很少使用了. 因此在上一篇 介質混合 的介質中, 就以火山石替代該文中的唐山石來使用.

 

介質材料之混合

市面上有那麼多種的介質種類, 按照其性質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 :

這兩大類介質中, 一大類是硬質顆粒性介質, 比如唐山石、發泡煉石、蘭石或火山石等等名稱為 " xx 石 " 之類便是, 它們可以在長期澆水使用下仍可保有顆粒性透氣、疏水的特性, 然而它們一般較不利保肥性以及根系生長. 另一大類是土質顆粒性介質, 比如赤玉土、鹿沼土等等名稱為 " xx 土 " 之類便是, 這類介質的保肥性以及對於根系生長有相當正面的好處, 然而在長期澆水使用或根系的生長下, 很容易就粉化成粉末而降低了盆中整體的透氣、疏水性. 這兩大類介質的特性, 後文有更詳細的探討.

因為這兩大類的基本性質都差不多, 為了簡單化以及減少貯存介質的空間使用, 我的個人是建議只需各取兩大類的其中一種來使用就可以了, 即 " xx 石 " 採用一種, " xx 土 " 也採用一種.

目前我已不再像 介質混合 文中那樣 -- 先將所有介質全部混合後再過篩, 而是將各種介質少量地分別以粗目以及細目篩網過篩後, 直接就倒至各號介質整理箱中, 主要是 2 號介質整理箱中各介質的比例, 目測以及拌勻其比例大概對了就停手了. 1 號以及 3 號介質可說是副產品, 因為它們並不是盆中主要使用的介質, 2 號介質才是盆中主要使用的介質.

火山石以及極細粒赤玉土這兩大類 " 原始介質 " 是分別儲存在不同的整理箱中, 主要使用 2 號介質用完了, 需要調配時才會拿起那兩個粗細不同的篩子來分別過篩 ( 過篩流程如以下所貼的流程圖 ), 過篩完的火山石以及極細粒赤玉土 ( 即使是 " 極細粒 " , 包裝袋中仍多少混雜一些粉麈, 所以還是需要把給它們篩掉, 以免影響整體疏水性 ) 就直接丟入各號介質整理箱中, 再用鏟子和一和介質均勻即可開始使用.

不再先將所有介質全部混合後再過篩是因為這樣就可以不用一次把那麼多量的介質混好之後就得過篩, 而是 2 號介質用完再過篩各介質, 想弄就弄, 介質比例上也隨時可以保持彈性. 另一個原因是我比較懶, 沒辦法一下子過篩那麼大量的介質 ( 很累人也很花時間吔~~ ). 各種介質分別以粗目以及細目篩網過篩後, 直接分類倒至各號介質整理箱中, 各號介質整理箱特性以及流程如下 :

過篩流程

篩網可以去五金行49元均一店之類的店買那種撈麵或洗蔬菜水果用的那種篩網就可以了, 建議買不鏽鋼材質的篩網, 雖然比較貴一些, 但比較耐用且不易生鏽.

以下是粗目篩網

粗目篩子

以下是細目篩網

細目篩子

1 號為 3~5 mm 或以上的粗顆粒介質

no 1 介質

2 號為 1~3 mm 左右的顆粒介質

No 2 介質

以下是兩種不同組成的 2 號介質. 我的經驗是兩者對生長的影響差異都不明顯, 只是多了白色陶粒看起來比較好看些 ( 個人感覺啦~ )

左邊多摻了一些白色陶粒, 右邊則只混有火山石 + 赤玉土

2 Kinds of No. 2

在整理箱中的 2 號介質

No 2 介質 in Box

3 號為 < 1 mm 的細小顆粒介質以及細粉

3 號介質

 

至於 4 號 ( 為較多有機質與較細的 "基礎介質", 包括泥炭土、細粒赤玉土與極細粒唐山石. ) 我已不再使用, 因為在我的環境頂多只有半日或三分之二日照, 介質中的水份會乾得比較慢, 所以應增加介質的疏水性. 而 4 號介質因含泥炭土以及其他細小顆粒介質等較保水的介質, 這對於我的栽種環境而言是不必要的, 所以後來那箱介質用完之後, 就沒再重新調配使用. 當然啦~ 若是看倌的栽培環境日照很強, 水份蒸散速率較高, 也可以考慮使用 4 號介質或其他較保水的介質來增加介質的整體保水性.

整個來說, 我使用的介質只剩三種 -- 顆粒大小不一的火山石 ( 火山石原包裝就是那樣 )、極細粒赤玉土 ( 1~2 mm 左右 )、其他未用完且用完不會再買的介質 ( 細粒唐山石、小陶粒以及少許珍珠石) 如此而已. 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整個介質需求簡單化, 可以增加購買介質的方便性以及節省儲存介質的空間.

至於各介質的比例嘛~ 其實也沒特別去注意吔, 反正過篩之後的介質都會疏水就是了.若要說個大概的話, 大概就 1 : 1 吧~ 不過就因為我通常很隨興地調整比例, 所以有時火山石會稍微比較高, 有時赤玉土比例會稍微高些, 不會真正去量看看兩者是否等量, 完全是用目測個大概就可以了.

赤玉土比較保水一些些, 也較利細根系長入其中, 火山石比較硬不易因時間久或水份而粉化. 若單用赤玉土當然也可以, 只是時間一久, 赤玉土就容易因水份浸潤或根系長入其中而碎掉粉化, 碎掉粉化的赤玉土會變成土粉, 粉化後的赤玉土粉很容易硬化結成塊狀而易使介質疏水性、透氣性變差, 所以並不建議單用赤玉土. 那單用火山石可不可以 ? 當然可以啊, 只是火山石質地比較硬, 似乎較不利於細根系生長, 另外在保肥性上應該也會比較差些, 因為火山石似無法吸附其他礦物質或養份, 而赤玉土可以吸附這些礦物質或養份, 保肥度應該會比火山石好一些. 在赤玉土中加入不易粉化硬質顆粒性介質的目的在於延長以及減少隨著時間赤玉土慢慢粉化後對整體介質疏水性、透氣性的影響. 所以赤玉土以及硬質顆粒性介質兩者之間對於保肥性、疏水性以及透氣性是相輔相成的, 才會混合兩者在一起當成主要的介質組成.

 

各號介質用途

這個部份就直接抄原 介質混合 中的敘述了, 因為各號介質用途都沒變, 這樣應該不算太混吧 ?! 呵~

    1 號介質為 3~5 mm 左右的顆粒 ( 透氣性以及排水性最佳 ,但保肥性較差,較不利細根生長 )

這類介質可用來鋪盆底以增加透氣性以及排水性,或者鋪在盆子介質最上層來當綴石,綴石的功效是可以把壓住較細的介質來防止澆水時或強風把較細的介質給沖走或吹走,若是較不吸水性的綴石也可減少植物直接接觸水氣的機會。

    2 號介質為 1~3 mm 左右的顆粒 ( 透氣性以及排水性次佳,但保肥性較佳,較利細根生長 )

這可以當盆子的主要介質,可以再加上其他介質來調整保水性或疏水性甚至是 pH 值等,也可以在換盆時混加顆粒性緩釋肥在其中。

    3 號介質為 < 1 mm 的顆粒或細粉 ( 透氣性以及排水性最差,但保肥性較佳,最利細根生長 )

這 3 號介質可以用來孵小苗,因為小苗的根系通常非常細嫩,比較細的顆粒對它們的根系生長而言是比較有利的;而且一兩年以內的小苗通常不怕潮濕反而怕乾燥,這種介質具良好的保濕性,拿來培育種子以及小苗再適合也不過了。這類介質也可再混合一些第 2 號介質來種植花籠之類具細弱根系的品種。

根據實際經驗, 一般來說, 盆中使用的主要介質顆粒若愈粗, 則植株其根系就容易粗壯, 但其生長速率也會相對地較慢; 相反來說, 若盆中使用的主要介質顆愈細, 則植株其根系就容易綿細, 但其生長速率也會相對地較快. 如何去選擇你植株所使用的主要介質組成以及顆粒粗細與你種植環境有著絕對的關係, 有關這部份我寫了一篇 淺談種植環境與介質之間的關係 或許看倌可以加減參考看看.

 

其他輔助介質

對了,我另有一大包石灰石碎屑,大小是約 3~5 mm 左右的顆粒,這種介質主要是用來鋪盆底或者當土表的綴石。除了有當綴石的好處之外,這石灰石碎屑可以緩緩釋出鈣質以及調整土壤的 pH 值,使土壤不會酸化的太快( 因為自來水一般都是比較偏酸性些以及其他因素導致酸化 )。另外,大部份仙人掌都比較喜歡偏鹼性的土壤來生長,保持土壤 pH 值偏鹼應該對它們有好處。( 這部份也是直接 copy 原文的內容, 嘻~ )

我還有一小包的 " 滑石粉 ", 這應該不算是介質, 但是還是想在這裡提它一下. 滑石粉含氧化鎂, 氧化鎂可當介質的鹼化劑 ( 一般所謂的胃藥 ( 制酸劑 ), 通常會含氧化鎂或氫氧化鎂來中和胃中過多的胃酸呢~ ), 我一年一次或兩次會用水泡開一些滑石粉澆在盆中, 以防止整體介質的酸化. 這樣的做法理論上應該是有用, 但實際上效果不知道是如何, 算是加個心酸兼心理作用的吧 ?! 呵~

 

後記

這篇文是上一篇文的更新版, 是我目前介質混合的方式, 期望兼顧簡單、方便以及實用性. 雖是更新版, 這並不代表那篇 介質混合 就沒參考價值了. 本想把那篇給刪了或者原文重新改寫, 但在真正動作之前, 在不同的時間曾一而再, 再而三地讀了好幾次那篇 介質混合 之後, 發現該文還是蠻有參考價值的, 至少文中還有一些其他有關介質混合的說明內容, 不致完全可被這篇更新版所取代. 另外就是當初寫那篇文以及拍照時花了不少時間, 對我而言算是有紀念性的價值, 所以才另外再寫這篇更新版. 希望這篇文仍對初入門新手花友有參考價值, 也就值得了.

最後, 要強調的是, 寫這文並不是在背書使用火山石, 而只是我目前所使用的介質之一是火山石而已, 純粹是個人的喜好 ( 當然啦~ 是覺得它不錯用才會用它 ), 看倌可以用任何不易粉化的顆粒性硬質介質來替代火山石, 比如說唐山石( 摩金石 )、蘭石、陶粒、或發泡煉石 ( 因含顆粒中含鹽份似乎較高, 個人比較不推薦 ). 有關這些介質的特性, 在網路上搜尋一下就可以找到不少資料, 就不再重複了. 嗯~ 大概就這樣囉.

所謂 " 介質混得好, 植物沒煩惱 ", 是吧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r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