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雖然有書籍可以參考,但我使用的介質是經由一些時間的摸索與嚐試所得到的經驗,所以介質混合的比例也是符合我的栽培環境所使用,一般花友可以參考看看,不一定要照著混合。不過,介質的混合與調整還是百變不離其宗 - 保持疏水與透氣 。

剛開始種仙人掌時,沒什麼用土的概念,只會買培養土回來移植,後來發現有些植株會爛掉或者長得不好 ( 其實有些很耐操的品種也長得不錯,例如一些常見的 Mammallaria、Rebutia、Gymnocalycium 屬的品種 )。才開始認真思考要怎樣把仙人掌給種好,開始認識各種介質的特性。之後,的確也買了一些顆粒土,如赤玉土、唐山石、發泡煉石來用,但只是把所有的介質都混在一起,然後就一體適用所有的多肉以及仙人掌。後來還是發現有些植株仍長得不好,就覺得很奇怪 " 咦 ?! 不是都已經換成很疏水的介質了嗎 ? 怎會這樣咧 ?...... "

看了看書和網路上的資料,想了想,粗淺地認識了土壤的三相:

固相 ( 土壤中固體的部份,含有機質以及無機質,可讓根部生長以及吸收養份 )

液相 ( 保留水份供根部吸收 )

氣相 ( 土壤空隙,以利疏水與透氣 )

( "土壤三相分佈" 參考網頁 點我 )

覺得當初的介質可能太過疏水,保水性較差,於是又多增加了泥炭土的比例。換了介質配方之後,生長狀況似乎好很多,也就這樣子用了好一陣子。直到後來要播種,需要比較細的土壤介質,再加上從買來的植株盆子來 "觀摩" ( 偷學 ) 一些花友以及業者的介質調配比例,才會認為應該要把我現在的 "萬用介質" 過篩分一下粗細,再根據植株根系的特性來調整介質粗細的比例會比較好些。

 

介質材料之混合

我混合的介質材料有泥炭土細粒赤玉土 ( 2~5 mm 左右 )、極細粒赤玉土 ( 1~2 mm 左右 )、細粒唐山石 ( 摩金石, 2~5 mm 左右 )、極細粒唐山石 ( 1~2 mm 左右 )。其中,極細粒赤玉土與極細粒唐山石大概與一般的粗砂差不多大小,只是粗砂不吸水,疏水透氣與保肥性都很差,唯一的優點大概就是很便宜或者不用錢吧。若要單純化所使用的介質,其實只單獨使用赤玉土或唐山石也是可以的。

混介質時,我會把介質用塑膠整理箱來裝,直接把介質 ( 細粒赤玉土 + 細粒唐山石 + 少量碎石灰石 (+- 珍珠石) ) 倒入整理箱來混合,再用鏟子來攪拌,混合均勻之後再過篩,步驟如同下一節的內文所述。因為會把它過篩,所以基本上不用考慮各介質的混合比例,不過我比較偏好用比較高比例的赤玉土,若硬要說出個混合比例的話大約是...

細粒赤玉土 4 份 + 細粒唐山石 2 份+ 碎石灰石 1 份 +- 珍珠石少許

 

我用三個整理箱來裝不同粗細的顆粒土 ( 如下文所敘 ),以及一個是裝泥炭土 + 極細粒赤玉土與極細粒唐山石 (或者再加珍珠石 ) 的整理箱,以下簡稱為 " 4 號介質 " 。這 4  號介質為什麼不使用泥炭土加唐山石就好呢?其實也可以啦,只是我覺得赤玉土是可供細根長進去顆粒裡,對根部的發展比較有幫助些,所以才加入赤玉土。反過來說,那為什麼不使用赤玉土就好呢?當然其實也可以啦(呵~),只是極細粒赤玉土似乎比較不普遍(不好買),所以只用極細粒唐山石也是可以的。我這裡可以買到那兩種介質,我就兩者都用囉,也可以擇一使用,算是個人喜好。

為什麼還要多這一個主要是泥炭土的介質呢 ? 其實是為了要有一份可以調整較多有機質與較細的 "基礎介質",當某植株需要較多有機質介質或者是移植小苗的時候,就可多加一些該介質來調整比例,或者墊一層在盆底也是不錯用,應該是蠻利於細根的生長。4 號介質為什麼不用純泥炭土就好了呢 ? 因為我發現全泥炭土的保濕性雖然很好 ( 固相與液相比例高 ),但疏水性卻不怎樣 ( 氣相比例低 ),所以才又加一些極細粒赤玉土或極細粒唐山,甚至加比較大粒一些些的赤玉土,來增加它的 "氣相" 比例。

4 號介質各介質混合的比例,我是用 "目測" + "手感"來決定,目測這部份我不太會說明,請參考照片上的樣子。手感就是摸起來的感覺是有點顆粒感又有點粉粉的感覺;或者用手緊抓一把介質然後鬆手,若整個介質還是塊狀的,那就代表泥炭土的比例要下降,需要再多一些顆粒土來增加疏水以及透氣性;若整個介質還是散開的,那比例就對了。

大概就泥炭土 1 份+ 極細粒赤玉土 2~3 份 + 極細粒唐山石 2~3 份 + 細粒赤玉土少許 +- 珍珠石少許

 

小苗的用土混合

移植一至兩年生的小苗介質,其顆粒可以比粗砂再大一些些,例如篩過大小 1~3 mm 左右的赤玉土,再加上 20~30% 左右 的泥炭土就可以了。珍珠石可加也可不加,我個人是不太喜歡加,因為它們在澆水時會浮起來。

一般而言,一至兩年生的小苗還仍不怕潮濕,比較怕乾。可以常保介質微濕的狀態,也就是說,不要讓它整個都乾掉,快要乾掉時就可以補水了(用手把盆子拿起來上下晃一下來感覺)。加泥炭土的原因就是它保濕性較好,顆粒較細,比較適合小苗的細小根系,但是缺點就是乾透之後,再濕性較差。

 

介質材料之過篩

若要比較認真一點地種仙肉的話,買來的介質建議最好還是篩過,來分一分粗細會比較好些。
介質用量不大的話,篩子可以去 "50元一件" 那類的五金雜貨大賣場就有在賣的那種煮麵用篩子就可以了,粗目(網子間隙比較大的)一個,細目(網子間隙比較小的)一個。先用粗目篩出大約 3~5 mm 以上的顆粒,再用細目的篩子篩出細粉,留下一些細粉。

 

粗目篩子

粗目篩子

粗目篩子

 

細目篩子

細目篩子

細目篩子

 

兩個篩子疊在一起使用 ( 上面的是粗目篩子, 下面的是細目篩子 ), 不過這樣子做會比較費力些.

filter3.jpg

以下為過篩流程. 可以用其他硬質的粗顆粒介質來替代使用圖中的火山石, 比如說赤玉土、唐山石等.

過篩流程

所以篩了兩次之後,會得到三種粗細不同的顆粒:

1. 3~5 mm 左右的顆粒 ( 透氣性以及排水性最佳 ,但保肥性較差,較不利細根生長 )
2. 1~3 mm 左右的顆粒 ( 透氣性以及排水性次佳,但保肥性較佳,較利細根生長 )
3. < 1 mm 的顆粒或細粉 ( 透氣性以及排水性最差,但保肥性較佳,最利細根生長 )

第 1 號可用來鋪盆底以增加透氣性以及排水性,或者鋪在盆子介質最上層來當綴石,綴石的功效是可以把壓住較細的介質來防止澆水時或強風把較細的介質給沖走或吹走,若是較不吸水性的綴石也可減少植物直接接觸水氣的機會。

1 號介質

1 號介質

 

第 2 號可以當盆子的主要介質,可以再加上其他介質來調整保水性或疏水性甚至是 pH 值等,也可以混加緩釋肥在其中。

2 號介質

2 號介質

 

第 3 號可以用來孵小苗,因為小苗的根系通常非常細嫩,比較細的顆粒對它們的根系生長而言是比較有利的;而且一年以內的小苗通常不怕潮濕反而怕乾燥,這種介質具良好的保濕性,拿來培育種子以及小苗再適合也不過了。

這種介質也可再混合一些第 2 號介質來種植類似花籠等之類細弱根系的品種。

3 號介質

3 號介質

菊水 ( Strombocactis disciformis ) 小苗,大小約 1.5 mm。

菊水小苗

 

第 4 號為較多有機質與較細的 "基礎介質",包括泥炭土、細粒赤玉土與極細粒唐山石。我會讓它保持微濕的狀態,因為其中含了泥炭土,完全乾了之後較難再濕潤。早期我只用泥炭土、極細粒赤玉土與極細粒唐山石,後來發現這樣的組合有點太過保水,於是就再加了一些比較粗粒一點的赤玉土,大約是 2~3 mm 之間的大小,才改善了太過保水的問題,所以照片中可以看得出來有一些比較粗些的赤玉土混在其中。

4 號介質

4 號介質

我所有的仙人掌或多肉植物基本上所使用的介質都是由以上的三種不同粗細的介質再加上 4 號基礎介質所組成,再依不同植物對於透氣性、排水性以及保肥性要求的不同來調整比例,如此而已。說簡單,也蠻簡單的;說麻煩,也是挺麻煩的。

 

其他輔助介質

對了,我還有一大包石灰石碎屑,大小是約 3~5 mm 左右的顆粒,這種介質我主要是用來鋪盆底或者當土表的綴石。除了有當綴石的好處之外,這石灰石碎屑可以緩緩釋出鈣質以及調整土壤的 pH 值,使土壤不會酸化的太快(因為我們的自來水一般都是比較偏酸性些以及其他因素)。另外,大部份仙人掌都比較喜歡偏鹼性的土壤來生長,保持土壤 pH 值偏鹼應該對它們有好處。

石灰石

石灰石

 

其實在 2 號介質中,我還適量加了一種蘭花栽培常用的介質,眼尖的花友說不定會發現。

這介質業者宣稱可以緩緩釋出多種微量礦物質以及其他肥份(不知道是真是假,姑且用之),大小約 1~2 mm 之間,想說它也算顆粒性介質,就拿來加減用看看。

某介質

某介質

 

介質大合照

合照

 

結論

私認為,萬用的、單一的混合介質的優點是使用方便,比較不佔儲存空間,比較細的介質在一段時間的澆灌之下,仍會被水帶著往底部流,也可達到 "介質分層" 的效果 ( 上部是比較粗的介質,下部是比較細的介質),其實與我的先篩過介質來使用是具有異曲同工的效果,不用等一段時間的澆灌才可以達到 "介質分層" 效果,對於那些怕長期 "濕腳" ( wet feet,也就是說怕介質潮濕太久 ) 的品種來說,通常比較不容易爛根。另外,萬用的混合介質的缺點就是沒辦法依照不同品種對於介質的要求來調整,就好像一間餐廳只提供一種套餐,客人進去只能選那種,萬一有客人不喜歡那樣子的套餐,怎麼辦?而先過篩來分介質粗細,再根據植株品種對於疏水性、透氣性與保肥性等不同的要求來調整,我覺得是比較具彈性些,就如餐廳中有好幾種的單點菜,可以按照個人喜愛來搭配組合。而且最重要的是,各種介質混來混去,我覺得還蠻有趣的,呵~


這一篇是以上的介質實際使用情況以及方法 -- 換盆  ( 請點我 )

最後, 這有一篇文是這篇文的更新版 ( 100.2.7 大年初五時所寫的 ), 舊雨新知, 強烈建議去看看 -- 介質混合 - 更新版, 或許會有不同的收穫或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r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